陈宪章,之陈献章早年潜心科举,信奉程朱学派。19岁进县学读书,27岁时,曾师事著名的江西学者吴与弼,半年后回家闭门读书,又筑阳春台静坐其中,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家人在墙壁凿小洞,饮食衣物,均由此洞递进。此期间不接见宾客,穷尽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整日靠读书和静坐来探索“悟道”之方。结果他完全抛弃书册之繁,惟在静坐,经过积学冥思,使其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即由读书穷理转向求之“本心”,发明了所谓“在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修养方法。年38重游太学,受到京师网子祭酒邢让的推崇,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修养方法为“入圣之方”。由是名震京师,一时名士如罗伦、章懋、庄昶、贺钦等乐从之游。不久回到白沙村开门讲学,四方学子慕名而至,门庭兴旺,名声大振。
陈宪章[清代画家]
成化十七年(1481)江西观察使陈炜修复白鹿洞书院,派人请陈献章主持书院,但因其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固辞不就。56岁时,因布政使彭韶、都御史朱英的推荐,陈献章应召赴京,令就试吏部,而他以疾病为理由,推辞了吏部考试,并上疏乞终养老母,最后被授以翰林院检讨而放归。从此以后,屡荐不起,逍遥于自然,“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 ,以养浩然自得之性,标立“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主张学不日用,与时事出处中即现“本心”,提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命题,强调自我主观道德实践,倡导“静坐养心见性”的道德修养方法,开明代心学思潮之先河。
陈献章遭逢明季中叶的乱象,历经王振弄权(1435年)、土木之变(1437年)、英宗复辟(1457年)等社会动乱。一生清贫,都御史邓廷缵曾令番禺县每月给他米一石,陈拒不接受,说自己「有田二顷,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了巨金买园林豪宅送他,他亦不受。陈献章的入学法门是以静为主,端坐澄心,於静中养出端倪。创立了岭南第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江门学派。
个人成就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 “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然不凡 。《明史·儒林列传序》亦讲:“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陈献章在明代学术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富有开拓性和个性特色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有其门人编为《白沙子全集》,另有《与林缉熙书》31篇,收入林光《南川冰蘖全集》。
《白沙子全集》亦称《白沙子集》,书中内容主要是陈宪章的诗文。明朝弘治末年由其门人整理刊行于世。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湛若水校订再版,后多次重刻。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何九畴重新编排,增《序》4篇,《记》2篇,书信158件,诗55首,题跋1篇,共6卷。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孙通海点校本,编入《理学丛书》之中,此版搜罗考订甚详,并易名为《陈献章集》。
他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的学者,有「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大儒」的荣誉。陈白沙自制以圭峰山长成的硬朗的茅草为材料的茅龙笔,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陈献章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立了江门学派,其门徒尚众,最著名者有张诩、林光、湛若水等。这些学生在他死后,广泛传播他的思想,并到处建立书院以纪念他,形成了明代书院教育复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