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牛皮筏子赛军舰”简介
半个多世纪前初到兰州不久,便听到有“羊皮筏子当军舰,砂锅里煮着洋芋蛋”的说法,不知是何人首创,但总觉得含有几分贬意。仔细琢磨起来确也道出了兰州的特色,其实这正反映出兰州的优势:水上运输特有的运载工具,天下无双;砂锅不打、一辈子不漏;洋芋在今天成了银旦旦,在国内外市场上口碑极佳……
话说远了。当年我见到那庞大的牛皮筏子时,顿时惊叹不已,这牛皮筏子赛军舰啊!在骚泥泉河边(今小西湖公园处)看牛皮筏子只见那长约二十多米,宽达六七米的大皮筏子,上面装载着大批货物,筏上搭有“固固”式帐篷、白布帐篷看起来比南方的乌篷船气魄多了。在中部有三根木支架中吊挂的双耳铜锅,“船员”一边向锅里揪着面片、一边吼着“花儿”,那高亢婉转的歌声回荡在河面上……一种从未听过的歌声,豪迈奔放,潇洒自由的情景,至今留有美妙的印象。
“甲板”上的货物和“船员”的水上生活情景使我发出“牛皮筏子赛军舰”的感叹。
骚泥泉早年是兰州的一大水运码头,木排在此解体上岸销售,牛皮筏也在这兰州港装卸货物,西津路上车马来往不绝,一派繁忙景象,当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兰州港”。
牛皮筏子运输持续到50年代中期,随着包兰铁路的通车而退出了市场。
原料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部分地区的草原,畜牧业繁荣、所产皮毛为中下游地区制革和纺织工业的原料供应地,但由于陆路交通不畅、而廉价的黄河水运便应运而兴。兰州的皮筏长途运输始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所运货物多为皮毛、油料、木材、粮食到兰州,或经兰州至宁夏、包头等地;兰州的瓜果、水烟、药材,大豆,调料也是主要货物。到1932年商业性运输达到鼎盛时期,皮筏多达120余只。
牛皮筏子应用牛皮筏子捆成船
抗日战争开始后,皮筏子运输重点转到军用品方面。抗战胜利后再转回商品运输。共和国成立后,皮筏运输曾一度得到发展,拥有大型皮筏35个,多次承担大型机件的运输任务。1954年至1956年,包兰铁路修建及宁夏石嘴山煤矿建设中,由天兰路运至兰州中转的采矿选矿用机械、推土机及部分钢轨、钢材等,均由兰州皮筏子承运。在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到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后,皮筏子的大规模长途运输已由铁路和公路完全取而代之了。牛皮筏子
大型牛皮筏子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已踪影全无,而羊皮筏子在今天成了旅游的一大特色亮点。皮筏子、水车成为兰州黄河文化的两大杰出代表作。若如今自下川水车岸起漂到水车博览园,在筏子的帐篷里吃着揪面片、听着吼花儿、观黄河风景,那才是古朴无华的风情。
真有此景出现时,兰州旅游最风流:何愁远客匆匆过,金城古趣传五洲。
相关报道牛皮筏子漂黄河 54年来第一艘试水成功
2005年黄河上第一艘“牛皮筏子”试漂成功。这是1951年以来第一艘牛皮筏子在黄河漂流。
74岁的老筏客胡奎老人花10万元巨资,用一年时间制作的宽1.88米、长4米的西北最大的筏子。13日上午10时许,牛皮筏子从兰州徐家湾一处河道下试水时,要等到牛皮由原来的白色变成红褐色,再变成黄色,就可以下水。与羊皮筏子不同的是,这个能容纳二三十人的牛皮筏子的船桨要使用刀桨,船桨好似两把刀,只有一个人来划,在机械充气八成之后,其余的两成一定要靠人吹,否则会很快没气的。
牛皮筏子是很结实并且很实用的,在现在还有许多人仍在使用这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