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式中战车

时间:2023-06-08 02:57:59编辑:奇事君
结构特点

四式中战车基本是辆放大的三式中战车,无论车体还是炮塔尺寸都大了不少,防御装甲也加厚到了75毫米(开始研制时也只准备安装50毫米厚度正面装甲),这是种更新型的合金装甲,可以进行焊接或铸造,而且相同厚度抗弹能力,比早期只能铆接,只适合制作薄甲,而且加工烦琐的锻压合金甲,丝毫不下降,因此四式中战车的防弹能力是很强的,美军的M4中型坦克必需在很近距离开火才能威胁四式中战车。

发展沿革

在二战的初期和中期,日本军队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为主,战斗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坦克作战的能力。但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作战,作战对象基本上没有坦克部队或仅装备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较弱,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扬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发展。二战的中后期,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面对美军强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显得不堪一击,使日军感到“切肤之痛”。痛定思痛的结果,是紧急研制能与对方坦克作战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于1943年开始研制,1944年研制成功,共生产了约150辆(一说60辆),成为日本的最后一张“王牌”。四式中型坦克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说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继续和发展。

从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说是二战中日本军方在坦克的研制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后者才是能与敌方坦克作战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只有18.8吨,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却达到了约30吨和约35吨。也就是说,只有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过,到了1945年初,日本已是“秋后的蚂蚱”,四式坦克仅造出几辆,五式中型坦克仅造出样车,还未来得及在战场上“露脸”,日本就战败投降了。

技术特点

四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8吨,和日本的只有10多吨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四式坦克车全长6.343米,车全宽2.865米,车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来要大一圈。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副驾驶员。其整车的内部布置如图1所示。车体前部为驾驶室和传动装置,中部为战斗室,后部为动力舱。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这种总体布置方式,在二战中的坦克上相当普遍。其主要优点是坦克的纵向布置较合理,纵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点是使整车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为四式75mm高射炮(新75高)。原来是准备用于五式中型坦克的,并准备采用自动装弹机。由于研制时间紧急,被迫去掉了自动装弹机装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说明,在二战期间日本已经开始研制了用于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

采用的弹种有:一式穿甲弹和试制四式榴弹。发射一式穿甲弹时,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75毫米厚的钢装甲。为提高穿甲威力,在强化弹体材料的同时,还在弹头内加装65克高猛炸药,100米穿甲厚度达到了146毫米。弹药基数为77发。

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5400发。

总体评价

主要用途是战车对战,性能比美军M4中型坦克优越的多,但发展的太晚,战争结束前只完工了6辆,另有2辆准备装150毫米榴弹炮与150毫米加农炮的改型在产,没有实战记录。

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军一个考察团的成员在第4研究所见到四式坦克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四式坦克能大量制造出来,太平洋战场的历史将要改写”。[1]

四式中战车

上一篇:泡利矩阵

下一篇:奎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