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林黛玉

时间:2023-06-08 00:14:23编辑:奇事君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真实情感。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不仅如此,还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可足以技压群芳了。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

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今。”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3]

在这首诗中,直接写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但意在诗外,功夫在诗外,这才是诗词创作中的佳品。[1]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咏菊》写在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回描绘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这回作者让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借用李纨公评《咏菊》来借景抒情、以物喻人。[4][1]

作品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邹晓丽《红楼真味》:这首诗赞美了菊花高傲的风骨;形象地总结了曹雪芹对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理论;再度流露“谁解其中味”的感慨;传达了黛玉和宝玉不与世俗妥协的心声;显示了黛玉形象的重要性。[7]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出生于江宁(今南京),内务府正白旗旗鼓佐领下人,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有人认为他是三国时代军事家曹操的后代。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最终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参考资料[1] 咏菊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王宗康、薛佩生 . 经典古诗五百首下 . 西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07 . 305 .[3] 《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编 . 微语红楼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选萃 .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8-12 . 437 .[4] 刘磊编著 . 咏菊诗词精选 . 北京 : 金盾出版社 ,2009-06 . 315 .[5] 王士超编著 . 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 .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02 . 162

上一篇:欧阳琳

下一篇:颜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