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时间:2023-06-07 23:59:25编辑:奇事君
人物履历

1985年至1995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2000年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04年英国国家海洋科学中心访问学者。1998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99年起任研究员;2001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1年至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实验室主任;200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洋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至2011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副局长;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2017年3月2022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洋研究所所长。[3][4]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新院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2]

人物生平

1985-1995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5-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英国国家海洋科学中心进行合作研究。

200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2001年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2008年起中科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计算物理海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物理海洋与气候委员会委员、气候变化项目评估组成员,《海洋与湖沼》、《海洋科学》、《海洋科学集刊》编委。主要从事与全球变化有关的海洋环流动力学研究。先后从事热带西太平洋环流、中国近海环流、海洋通量与陆海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观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在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动力学、赤道波致 Lagrange 余流和陆架环流若干分量的理论研究与观测分析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在海洋环流动力学研究方面,获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发现西太平洋棉兰老潜流携带的海水主要来自南半球,为了解南半球海水在西北太平洋的去向提供了线索;从理论上解释了大洋西边界潜流的生成机制;建立并求解了热带海洋余环流基本方程组,证明赤道波致 Lagrange 余流是赤道环流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系统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环流主要分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这些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独树一帜,丰富了大洋环流动力学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理论价值。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课题、863重大课题、973课题、国家专项、中科院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等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SCI/EI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获得荣誉

2020年11月11日,获得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1]

入选首批国家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二)、国家海洋工程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山东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青岛市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

任免信息

2022年8月4日,经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免去王凡同志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职务。[4]

上一篇:李晓光

下一篇:中国药科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