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鲁平

时间:2023-06-06 17:07:21编辑:奇事君
作品赏析

首联写石门山所见所感。“秋水”,指石门山涧中的泉水。王士祯《居易录》载:“(石门山)中有石门寺,寺后日涵峰,峰顶有泉流人溪涧,往往成瀑布。孔(尚任)于寺前水汇处作亭,曰秋水’”杜甫与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是在秋天,正值雨季,众水汇干石门寺前谷间,深不可测,故曰“秋水清无底”。见到这一情景,诗人马上产生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心情倍觉恬然幽闲。“客”,指诗人自己。

颔联交待刘九法曹的到来。掾曹,掾为右属官之通称,刘九法曹,故云。逸兴,谓超迈之意兴。因为此处远离喧嚣的城镇,所以说刘九法曹乘着逸兴,骑马来到这个僻静幽雅的地方。

颈联写宴集。“联璧”,并列之美玉,喻两者可相媲美。《北史·韦孝宽传》载:“普泰中,以都督从荆州刺史源子恭镇穰城,以功除淅阳郡守。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同隶荆州,与孝宽情好款密,政术俱美,荆部吏人号为'连璧’。”亦作“联璧”。此处是杜甫借以兼美刘九法曹与郑瑕丘二人。这句是写宴会上的人。下句是写筵席之丰盛。“华筵”,形容筵席之盛美;“直”,即值。“一金”,周以金一镒为一金,一镒重二十两;秦以金一镒为一金,一镒重二十四两;汉以金一斤为一金。此言筵席丰美。

尾联极言筵席张乐之盛并照应诗的首句。“横吹”,横吹曲之略称,系指胡乐。优美的音乐令人陶醉,更增添了宴会的欢快气氛;谷中的涧水亦在轰轰作响,与席间的音乐正相呼应。孔尚任(建秋水亭记》云:“石门山形如蟠龙,前有台,曰颔珠,幽谷之水所由泻也。石骨多窍,水之渟者,深不测,夏秋间常喷腥雾,疑有蛰龙,土人呼为龙泓,祷雨辄应。”可见杜诗“泓下”句所写乃为实景。此句既与上句相映照,又与首句“秋水清无底”遥相呼应。[2]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之后,时杜甫游齐赵之间。[1]

作品评价

鹤注 此当是开元二十四年已后作。兖与齐为邻,至兖则至齐也。

朱注 《唐书》府州各有法曹参军事魏置理曹掾,法曹也。

邵注 《唐志》:瑕丘,山东兖州府治也。石门,山名。在兖州府平阴县,与瑕丘相邻境。郑是官于瑕丘者。[3]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1]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善行主编 . 齐鲁历代诗文词曲鉴赏 : 泰山出版社 ,2002-07 . 52 .[3] (清)仇兆鳌注;于鲁平补注 . 《杜甫诗注 上 第2版》 :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4-01

上一篇:三里湾

下一篇:蔡二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