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大居

时间:2023-06-06 09:32:54编辑:奇事君
史籍记载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广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东,历史最悠久,盖自道光中即有此馆,专为宣(武门)南士大夫设也。其肴品以炒腰花、江豆腐、潘氏青蒸鱼、四川辣鱼粉皮、清蒸干贝等,脍炙人口。故其他虽隘窄,屋宇甚低,而食客趋之若鹜焉。”这些食客不少是当时有权有势的大官,有影响的人士。夏枝巢《旧京琐记》亦载:“士大夫好集于北半截胡同之广和居,张文襄(之洞)在京提倡最力,菜之著名者为蒸山鱼。曰潘鱼者,出自潘炳年;曰曾鱼者,创自曾侯(曾国藩);曰吴鱼片,始自吴闺生。”张之洞还写诗记载这家饭馆的名菜,其诗曰:“都宫留鲫为佳宝,作(鱼+会)传方洗洛尘。今日街南逢柳嫂,只缘曾识旧京人。”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是一位书法名家,每次逛琉璃厂,都要到广和居就餐。戊戌变法之际,不少变法名士,如杨深秀、谭嗣同、刘葆真等,也常到广和居聚会。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也是广和居的座上常客,曾有欠酒债写欠条的趣闻。何绍基一家三代居南半截胡同,地近广和居,故经常在此饮酒宴客。后来,何绍基因上疏“条陈时务”,被革职,郁郁不乐,遂以广和居为饮酒消愁之地。日久天长,欠账越来越多,年终时付不出酒债,便亲笔写了一张欠据,交给店家。何是当时书法名家,一字千金,广和居老板得此真迹,如获至宝,便请人裱糊起来,挂在店堂中,既装饰了门面,又提高了饭馆的身价。很多好事者专程来看何绍基的真迹,广和居的生意也就更加兴隆了。

广和居

食物介绍

三不粘简介

三不粘,外形呈软稠流体状,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匙舀食时,它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用鸡蛋黄加工烹制而成。成菜色泽艳黄,绵软柔润,入口香甜。

三不粘,开始扬名于清末开业的广和居,后传入百年老店同和居饭庄。该店名厨宋进义曾以此菜赴海外献艺,深得赞赏。其徒、高级技师赵树凤继承衣钵,艺压群芳。

三不粘用料

三不粘的用料虽极普通,但烹制颇费工夫。既要掌握好火候,又要双手并用,一手搅炒,一手淋油,一刻不停,至少搅炒十几分钟、四百多下方能成功。

三不粘制法

三不粘的制法:将鸡蛋黄、淀粉、白糖、清水一起搅打均匀,过细箩。炒锅置中火上,放猪油烧熟,将调好的蛋黄液倒入,迅速搅动。待蛋黄液呈糊状时,随即一手徐徐加熟猪油,一手不停顿地搅炒。约炒十多分钟,直到蛋黄液与油融为一体,变得柔软有劲,色泽黄亮,不见油迹且又不粘炒锅时,出锅装盘。

它似蜜简介

它似蜜,始于清末,原出自清宫御膳房。据说,有一次御厨用最嫩的羊里脊肉,给慈禧太后精心做了一个菜。慈禧太后食后觉得特别软嫩香甜,便召来厨师询问此菜何名。厨师不敢贸然回答,就请慈禧太后赐名。慈禧太后顺口说了声它似蜜一样甜。于是"它似蜜"就成了这个菜的名称。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北京清真馆的名菜。北京原宴宾楼清真饭庄名厨杨永和经验老到,颇擅长此菜。其得意门生、布拉格国际烹饪大赛金牌获得者乔春生,得其真传,烹制此菜屡受赞许。

它似蜜制法

用羊里脊肉加工烹制而成。成菜色呈酱红,形似杏脯,软嫩滑润,甜香如蜜,回味略酸。将羊里脊肉洗净,斜刀切成如杏脯般大的薄片,用甜面酱、淀粉反复抓匀、上浆,入热油锅迅速拨散。待里脊片刚一变成白色,立即倒出沥油。锅内放底油,用大火烧热,下滑好的里脊片,及用姜汁、糖色、酱油、醋、糖、绍酒、淀粉调好的料汁,快速翻炒,使里脊片沾满芡汁,淋上麻油,出锅装盘即成。

潘鱼

北半截胡同广和居,晚清百十年间成了名流雅聚的所在,曾创兴了许多"名人菜","江豆腐"、"潘鱼"便是很有名的。潘鱼是潘公祖荫所创,用整尾鲤鱼折成两段,蒸成以后,煎以清汤,汤如高汤色,并不加其他作料。鱼皮光整,折口仿佛可以密合,但鱼肉极烂,汤极鲜美。

五柳鱼

也是广和居的拿手菜,广和居关闭后,以春华楼最佳。五柳鱼系仿西湖做法,形同红烧,另外鲜菇丝、笋丝、火腿丝、红辣椒丝、口蘑丝共五种,所以称为"五柳"。另据广和居老人讲,这个菜为一陶姓京官所授,因陶渊明写过《五柳先生传》,故将应叫的"陶鱼"转义为"五柳鱼"了。

上一篇:北京女篮

下一篇:汶上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