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殿位于紫禁城内廷外西路西北,始建于明代,初曰隆禧殿,隆庆元年(1567年)更为今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英华殿是明清两代皇太后及太妃、太嫔礼佛之地。
整座院落南北长80m,东西宽约60m,占地5000㎡左右。分为南北两进院,南院中部辟山门,门后为宽敞的庭院。第二进院门为英华门,正北即英华殿,门、殿之间有一碑亭,。殿后宫墙西北隅辟门,北出可至神武门内西横街。英华殿院落东西两侧原各有一座跨院,东跨院及内诸旗房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拆除,改为西筒子路北段,西跨院至今尚存。
英华殿坐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4扇,次间、梢间为槛窗,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各4扇。殿内设佛龛7座,供西番佛像。殿前出月台,上陈香炉1座。台前有高台甬路与英华门相接。
殿前碑亭内石碑上刻乾隆御制英华殿菩提树歌、菩提树诗。殿的左右有耳殿各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均明间开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4扇,次间为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各4扇。
明代每年万寿节、元旦于英华殿作佛事,事毕之日有人扮作韦驮,抱杵面北而立,其余僧众奏诸般乐器,赞唱经文,并于当晚设五方佛会。每逢夏历四月初八“浴佛日”,供糕点“大不落夹”200对,“小不落夹”300对,供毕分别赐予百官。明慈圣皇太后薨,万历皇帝上尊号曰“九莲菩萨”,奉御容于殿中。
清代皇太后、皇后俱以此处为礼佛之所。祀神日于案下设小桌,供奉“完立妈妈”。平时每月供乳饼及水果,设太监专司香烛、扫洒、坐更等事。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帝亦曾亲诣此殿拈香礼拜。
菩提树叶上写的经文
英华殿菩提树叶上绘制的人物
英华殿外景
英华殿山门
英华殿碑亭和菩提树
英华殿外景及菩提树
五线菩提简介据故宫博物院资料记载,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旧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属桑科,常绿乔木,原产于古印度。其叶呈心形,末端尖长,花隐于花托中,树子可作念珠。佛教未兴前,其默默无闻。相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悟道成佛,遂被尊称为菩提树,成为佛门圣物。菩提为巴利语的音译,是觉悟之意。
明朝的英华殿内曾经供奉两番佛像,每年的夏历四月初八为“浴佛日”,供两种糕点,叫做“大不落夹”的两百对,叫做“小不落夹”的三百封。供佛完毕,将糕点分别赐予百官。这种仪式,早在万历执政以前即已有之。英华殿前的这两株菩提树为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号称“九莲菩萨”的李太后(孝定)所手植。
清代乾隆皇帝曾御笔题书《英华殿菩提树诗》,并勒碑置于庭中,石面有满、汉两种文字,字口迄今完好。其诗曰:“何年毕钵罗,植兹清虚境。径寻有旁枝,蟠孥芝幢影。翩翩集佳鸟,团团覆金井。灵根天所遗,嘉阴越以静。我闻菩提种,物物皆具领。此树独擅名,无乃非平等。举一堪例诸,树以无知省。”
所谓菩提,乃是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总之是“觉悟”、“智慧”和“道”等意。佛教用以指豁然开悟,如人睡醒、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传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最初即在摩伽陀国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觉悟成道,因而菩提树的意译名称一曰“道树”,二曰“觉树”,三日“思惟树”。
古人用菩提树叶和菩提果实制成佛家用品以佐禅事,也尝著录于书。例如《广东新语》一书载云:“僧采而沤之,惟除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于纱縠,俗谓之菩提纱是也。”又如《粤东笔记》提及:“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
故宫博物院外宾服务部特以英华殿菩提树之叶、实,加工精掣制成“菩提纱佛像”和“菩提子念珠”,以飨来自各大洲的侨胞和国际友人。
英华殿五线菩提
英华殿五线菩提
英华殿五线菩提
英华殿五线菩提赏析英华殿五线菩提
英华殿五线菩提
英华殿五线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