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这样大规模的石灰岩溶洞很罕见,出土的大量化石科研价值极高”、“斑鬣狗化石可以说是国内发现唯一的几近完整的一个”、“要进一步探查人类活动的遗物和遗迹,把灵仙洞打造成为旅游基地和科研基地”--1月16日,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高星、金昌柱和刘金毅在探查秦皇岛市抚宁县板场峪景区灵仙洞时发出了感叹。
驻曹营镇板场峪景区的一座“灵仙洞”,在近几年的发掘中不断出现兽骨以及古代兵器,近日,一些完好的野兽头骨化石的出土引起了中科院专家的关注。1月11日,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邱占祥对景区专程送到北京的化石界定为更新世晚期动物化石,其中大部分为早已在亚欧大陆绝迹的斑鬣狗化石。专家推断,灵仙洞可能是一处新的古人类遗址。
1月16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教授金昌柱和第四纪食肉类哺乳动物研究专家刘金毅等人造访灵仙洞。灵仙洞的规模、埋藏着大量兽骨的土层以及岩石上类似动物爪挠的痕迹使专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古专家一一察看了景区出土的化石,其中一个半鬣狗的化石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刘金毅博士说,目前我国唯一出土的保留完整的斑鬣狗化石是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但在二战期间已经遗失。板场峪景区出土的这个班鬣狗的化石头骨、上下颌骨,所有的牙齿以及两个听泡都完好,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完整的头骨化石。专家介绍说,就化石而言,保留得越完整,可以提供给现代人的信息越丰富,化石本身的价值越大。
专家们还对灵仙洞及从洞中搬运出的泥土进行了仔细考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说,就灵仙洞的周边环境而言,有山有水,洞口朝向东南,应当属于古人类选择的比较理想的聚居地。金昌柱教授评价说,在我国北方,石灰岩地貌原本不多见,这样规模的石灰岩溶洞实数罕见,这应该是古人类难得的一个避居地,有着较高的考察前景。
专家们确认,目前从灵仙洞出土的古动物化石有七八种物种,除了原来确认的斑鬣狗、马鹿、狼和野猪之外,还有獾、野兔和两种不同类型的鸟类。专家们建议开发、保护和科学研究三管齐下,充分挖掘灵仙洞的旅游和科研价值,把灵仙洞打造成为旅游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姜涛 李蔷 实习记者许晓丹)“
相关链接:斑鬣狗 中文学名:斑鬣狗,拉丁文名:Crocuta ,食肉目
鬣狗科成员在史前分布比较广泛,旧大陆很多地区都能见到,也是我国常见的史前动物,并长期和北京猿人争夺洞穴和猎物,现在分布基本限于非洲。
斑鬣狗身长950-1600毫米,尾长250-360毫米,重40-86千克,雌性个体明显大于雄性。毛色土黄或棕黄色,带有褐色斑块,无鬃毛。斑鬣狗上额犬齿不发达,但下颌强大,能将9千克重的猎物拖走100米,常见于视野开阔的生境,如长有仙人掌的石砾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低矮的灌丛等。斑鬣狗成群活动,每群约80只左右,雄性个体在群体中占优势;性凶猛,可以捕食斑马、角马和斑羚等大中型草食动物;进食和消化能力极强,一次能连皮带骨吞食15千克的猎物。善奔跑,时速可达40-50公里,最高时速为60公里。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为产仔高峰期。妊娠期110天,每胎产2仔。雄性2岁、雌性3岁性成熟。是目前数量最多的捕食动物,在维持被捕食动物种群数量方面具有作用。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较开阔地区,南至南非联邦、除热带雨林地区,是鬣狗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最著名和捕食性最强的一种,可以成群捕食较大的猎物,是非洲除了狮子以外最强大的肉食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