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六句写转蓬。转蓬,又名飞蓬,是一种菊科植物,蓬花如球,遇风辄起,随风旋转,故而得名。“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二句便生动地刻画出转蓬的这一特征。从随风飘摇又引出三、四二句:“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描写转蓬蓦然被一阵旋风卷入高空的情形。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隐喻了作者迁徙飘荡的身世的话,那么这两句从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从“何意”所流露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已然不难看出在转蓬的遭遇中,融合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寄予了他对命运不能自主的嗟叹。接下来的二句:“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更显然是借对天路高远无极、转蓬漂泊无定的悲叹,抒发作者对前途的迷惑和茫然。以上六句,句句写转蓬,句句隐喻作者自己,喻体和本体结合得十分紧密。
“类此游客子”一句,由转蓬自然过渡到游客子,接着便展开了对这一形象的具体描绘。“捐躯远从戎”,是或他们怀着为国捐躯的壮志与热情,背井离乡,从军远戍;然而他们的遭遇又是如何呢?“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可叹粗毛布衣尚不足以蔽体,野菜豆叶竟难以充饥。这一勇敢爱国而又遭逢悲惨的游客子形象何尝不是作者的自喻?曹植一心建功立业,无奈屡遭挫折,不仅壮志难酬,而且生活也陷于困境。他虽身为王爵,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转封东阿王谢表》)。这样一个遭遇用饥寒交迫、捐躯从戎的游子来作比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此一来,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用转蓬比喻游子,而实际上,作为转蓬本体的游子同时又是作者的喻体。作者正是通过转蓬与游子这双重比喻,分别表现了自然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和衣食不充的困乏处境。将比兴手法运用得如此灵活巧妙,是曹植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钟嵘说:“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诗品》)
诗的最后二句“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借用乐府诗的套语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沉痛忧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而在低回伤惨的气氛中结束了全诗。
这首诗主要是作者托物喻怀,但作品的客观意义却不仅限于此。通过诗中对游子的描写,一方面反应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离乱时代的社会全貌。这就不仅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且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认识价值。[1]
作者简介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参考资料[1] 杂诗七首(其二)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方笑一主编 . 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2卷 .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03 .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