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五桠果
落叶乔木,高15米或更高,胸径宽达1米,树皮平滑,灰色,薄片状脱落;嫩枝无毛,粗大,干后暗褐色。叶薄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0-60厘米,宽10-25厘米,幼态叶常更大,先端略尖或钝,基部变窄常下延成翅,初时上下两面的侧脉上有毛,老叶秃净;边缘有浅波状齿,齿尖明显突出,侧脉32-60对,或更多,末端突出,叶柄长2-5厘米,无毛,基部扩大,两侧有窄翅。花小,数朵簇生于老枝的短侧枝上,直径2-3厘米,花梗长2-4厘米,无毛,苞片有毛,小苞片早落,萼片绿色,椭圆形;大小不相等,长8-12毫米,宽5-9毫米,边缘有睫毛;花瓣黄色,长倒卵形,长1.5-2厘米,宽8毫米;雄蕊2轮,外轮雄蕊数目很多,长3-4毫米,常发育不全,向外弯,内轮雄蕊较少,正常发育,数目较少,长约7毫米,花药比花丝短,外向纵裂;心皮5个或6个,长3.5-4毫米,花柱长3-4毫米,向外弯曲,每个心皮有胚珠5-20个。果实近球形,不开裂,直径1.5-2厘米,成熟时黄红色,每个成熟心皮有种子1-2个;种子卵圆形,长5毫米,宽3.5毫米,黑色,无假种皮。花期4-5月。[1]
生长环境常生于低海拔的次生灌丛及草地上[1]。喜光树种。适生于年平均气温25℃左右,极端最高气温达37-39℃,极端最低气温3℃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00-1800毫米,干湿季节明显的季风气候;在深厚的褐色砖红壤性土壤生长良好,抗风力强。在海拔400米以下低山丘陵,荒山灌丛中常见,常与枫香、麻楝、短翅黄杞、细基丸、厚皮树等混生。极喜光,常孤立生长。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中南半岛、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及印度;在中国分布于海南(琼中、陵水、东方、白沙、三亚、保亭、定安、儋州等地)及云南。
繁殖方法采种从花期到果实成熟期仅有1-2个月,果期5-6月。应注意抓紧时间采集,果熟时为鲜红色。适时采种,随采随播,种子较小,贮藏方法用袋扎口贮藏,一般3个月内不会降低发芽率。
播种小花五板果种子细小,幼苗初期生长较缓慢,宜选择肥沃润的土壤作圃地,土质粘重,土壤干燥缺水,则幼苗生长不良,又易造成灼伤,播种前,整地筑床要细致,除掉杂草、树根及石块,床面压实才进行播种,播后用砂壤土筛盖种子,以不见种子为度,用遮光网搭荫棚遮光,以保持苗床润。幼苗出土后,要及时除草,在日照时间长、地表温度高的夏天,需给以遮荫。苗高5厘米左右可分床或移入营养杯培育、加强水肥管理、以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1年生苗高40-50厘米,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选地造林地应选择在深厚的砖红壤性土壤的阳坡中、下部及山谷,山顶、山脊或黏结地方不宜选用。在雨季前先行除杂、炼山、也可水平带状归堆,然后按预定的株行距进行穴状或带状整地。
栽植因幼树冠较小,郁闭时间相对较迟,株行距一般以2米×2.5米为宜。一般用1年生棵根全苗造林。大陆以春雨时节造林为好,海南岛在秋雨季节。起苗时海次带病虫害的苗木及劣苗,选出壮苗,并适当修剪少量枝叶,浆根栽植行道及庭园绿化采用2-3米高大苗植,起苗时修剪少量枝叶,挖好土球,移植在容器中,加强管理2-3个月后恢复生长才栽植更好。株行距4米×5米,挖穴规格80厘米见方。
病虫防治主要受蚜虫危害叶、芽。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喷酒,数天后斯虫全部死亡掉落。
主要价值经济:
木材纹理扭曲,加工较难,材质硬重,可作枕木、桩木及一般建筑用材。树皮含单宁8-10%,叶含5-9%,可提制樗胶。药用:
根、皮全年可采集,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备用。根、树皮味酸、涩;性平;收敛、解毒;治痢疾、腹泻;果实化痰止咳;治咳嗽。生态:
小花五桠果抗风力强,叶大葫浓,是行道及四旁绿化和观赏的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