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9-1991.7 河南信阳陆军学院军训
1991.9-1995.7 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态与环境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5.9-1998.7 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0.9-2005.1 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自1998年7月至今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2002.10-2003.1 美国图兰大学地质系访问学者
2009.10(1个月)参加中国大洋协会DY115-21航次大洋科学考察
2010.2 (1个月)参加美国NIH“保护遗传学最新进展”培训
教学现主持课程为“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及实验”(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和“人类性、生育和健康”(全校通选课);曾参与和主讲的课程包括“行为生态学”(研究生必修课)、“动物生物学实验”、“烟台生物学教学实习”、“生态学专业大实验”(本科生必修课)等多门课程;曾参与编写和翻译多本教材。
曾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多媒体技术教学”三等奖,“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奖”,“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单项奖”,“北京大学教学集体二等奖(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等奖项。
科研曾参加多项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并获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支持。研究领域涉及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包括早期生命演化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热泉蓝藻)研究,动物比较形态学研究以及现生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等。
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图兰大学地质系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早期生命演化研究。
研究方向进化生物学与保护生物学
1.热泉蓝藻研究
热泉和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是极端环境下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其所代表的环境与早期地球环境类似。行化能自养的嗜热古细菌和蓝藻等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分子。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中的嗜热古细菌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蓝藻的研究则非常有限。近两年来,我们对在云南腾冲采集热泉样品中的蓝藻进行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地理隔离机制的研究。
另外,腾冲热泉中的部分蓝藻也发生了硅化现象,与化石蓝藻的化石化过程非常类似。因此,我们对热泉中的硅化蓝藻和化石蓝藻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地球早期蓝藻的化石化机理。
2.版纳鱼螈研究
版纳鱼螈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无足目的唯一代表物种。因其活动性差,分布区间有较大的地理阻隔,是很好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材料;而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可探究无足目动物的生态适应对策及其进化。因此,目前我们采用野外生态学调查以及线粒体基因片段测序等方法,对版纳鱼螈的地理分布,种群遗传结构,生态学适应特征及其起源演化等进行研究。
3.早期生命演化研究
在地球生命进化史中,元古宙-显生宙过渡时期宏体后生动物的爆发式出现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而后生动物生态系统必定是以初级生产力(以具有有机质壁的微体化石或疑源类化石为代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通过对天山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和西山布拉克组中微刺藻类疑源类、海绵骨针、小壳动物化石和多种管状化石,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椭球形、球形微体化石、丝状微体化石进行研究,并通过疑源类和小壳动物化石之间密切的生物地层关系的对比研究,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时微体浮游植物和后生动物多样化之间的生态关联,并进一步检验关于寒武纪初级生产者和后生动物辐射的古生态学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