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炕

时间:2023-10-11 01:22:19编辑:奇事君

清朝时,紫禁城如何解决取暖问题?真的像《甄嬛传》里演的那样?用火盆烤着取暖吗?另外在大殿上也是一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在木质结构的宫殿岂不是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大殿也是用火盆,御寒效果有限(起居型建筑内取暖效果好),也确实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清嘉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公历12月),皇帝御太和殿武举传胪后下了一道谕:本日朕御太和殿,内安设火盆过多,后面三槽隔扇俱开,又遇风吹,火星满地,经御前大臣侍卫等纷纷踹灭。并不御寒,竟为开销地步,徒费无益,此皆内务府大臣漫不经心所致。

嗣后每遇保和殿筵宴、太和殿受贺筵宴、及御太和殿,俱在地平二层两角安设炭火二盆,盆内炭火用灰掩盖,两边隔扇俱不准开,仅开中隔扇。每遇看祝版,中和殿、太和殿勿庸安设火盆,两边隔扇亦不准开,永著为例,并著内务府大臣一人每次查看。如有违例多安火盆,不掩两边隔扇者,司官革责。本日查看之内务府大臣,即时降级不贷。(《清仁宗实录》卷三六三)嘉庆二年十月乾清宫太监贪图方便将熏殿火盆放在穿堂未灭埋炭烬,夜间炭火复燃熏灼木装修发生火灾,乾清宫交泰殿全部烧毁坤宁宫前檐损坏,小小火盆酿成清代紫禁城一次大型火灾。

除了木构建筑,火盆也会对人造成安全隐患,如溥仪日记“宣统十二年十一月”就记载了一次一氧化碳中毒:二十九日,晴。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晕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晕倒,今日方知煤之当紧(警)戒也。八时,仍旧上课读书,并读英文。三时下学,餐毕,至六时余寝。(《我的前半生》“毓庆宫读书”)

清代宫中冬季取暖设备除了火盆外,还有地炕,也就是地暖(火地),即室内地面下砌筑有火道,在室外地炕口内烧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到室内地面,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没有烟灰污染,多用于生活起居的宫殿。晚明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乾清宫大殿... ...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十月... ...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可见明代宫中就已建造有此设施。去故宫游览,细心的游客能在很多建筑台基上见到地炕口和排烟口。

此外宫殿内的门帘、软硬博缝、手炉等是宫内冬季必不可少的防寒保暖之物,在宫殿内用板壁隔出的套间称为“暖阁”也是因减小室内面积便于保暖而得名。

地炕火道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共有9999.5间,但是在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中我们没有发现一个烟囱。故宫在冬季取暖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地炕火道。烧火炕是北方农村民居传统的冬季取暖方式,在故宫则是将火炕建在整座宫殿的地下,称为地炕。冬季寒冷的时候,将预先已经引燃的木炭倾入地炕口。

木炭燃烧产生的热气就会顺着火道在地下流动,逐渐将室内的地板砖烤热,从而使室温更暖。这种地炕的火道入口名为火膛,都被设置在室外,这样室内没有明火,不会产生烟气,又不占用空间,负责添火加炭的太监在室外就可操作,不会影响室内主人的正常生活。为使热力循环畅通,火道的尽头都设有排烟孔,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人睡觉的炕下面,使得宫殿冬季不再寒冷,整个都沐浴在温暖如春的环境中。

炉火取暖

在我国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有气象资料显示,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150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这样严寒的气候下,在清宫不住人的宫殿冬季则是用炉火取暖,或称为火盆、熏笼,如举办大典的太和殿等处。

这些采暖设备往往被制作的很精美,方配得上皇家的尊贵和奢侈,燃料一般都采用上等的木炭,燃烧持久,活力旺盛,无烟无味,不会污染室内环境。另外,皇室成员还有专门的手炉、脚炉,用来暖手暖脚。

手炉自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炉身外加罩,样式灵活多样,精巧别致;脚炉要比手炉大一些,用锡或者铜做成,用时里面灌装热水,可随身携带,可以用来暖脚,或者放入被窝中。

宫墙

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

此外,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宫殿都建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也可以达到较好的保暖效果。

舌尖上的温暖——火锅

紫禁城内的火锅可分为两种:其一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其二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把水烧开以涮煮食物,和我们今天吃的火锅类似。这简直是全中国人民抗寒利器啊有木有!

上一篇:杨利伟回来后变了

下一篇:大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