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

时间:2023-09-19 19:19:22编辑:奇事君

蜀汉名将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能不能行得通?

对于蜀汉名将魏延,能凸显魏延名将之能,除了一路高升的军职,还有他的战略意识,即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首次北伐中,魏延根据战争形势,向诸葛亮大胆提出一个相当值得重视的战略设想——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mao)乃膏梁(肥肉和细粮,喻指富贵人家)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而可定也。”(《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备注:“子午谷奇谋”并不是三国演义的意淫产物,在史书也有记载此事。)

魏延的这一战略精略解释,即为由自己率领五千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并以长安为防御据点拖延魏军的增援),而诸葛亮则统帅余下的蜀军主力从斜谷出发,这样咸阳(长安)西面的地区都能被平定。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提出的这个战略设想,知己知彼,大胆精明,的确是条难得的妙计。因为当时镇守长安,并与蜀军对垒的人既不是久经沙场的大将军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马懿,而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凭着关系空降到长安当官的纨绔子弟夏侯楙(虽掌兵权,未尝临阵),这个人的能力就如赵括李景隆。

本来这样的时机千载难逢,因为在魏蜀的抗衡中,蜀汉国小兵寡,力量单薄,根本经不起同魏国打消耗战,而且秦岭险峻,易守难攻,道路崎岖,诸葛亮率军从这里出击,粮食给养难乎为继,补给线将会被拉得很长,军队只会陷入被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奇制胜,才有可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夺取根本性的胜利。

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诸葛亮并不愿意采纳魏延提出的战略设想,用“此非万全之计”作为理由,否定了魏延的计策,甚至压制魏延的兵权,而主张走陇右平坦大路,遵“依法进兵”之计。如此一来,便错过了有利的战机,使本来手忙脚乱的魏军得到了喘息的时间,并以此完成调整部署。而蜀军则不得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山区地形与魏军打阵地战、消耗战,最后劳师数载,不得不无功而返。

如果有如果,诸葛先生采纳了魏延的这条战略设想,那么三国历史或许就会被重新改写了。

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在事后评价道:“诸葛亮平素谦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从这句话完全可以看出,魏延的战略建议虽然冒险至少还是是正确的,最起码是有很大的成功几率。

有人说,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演义》里杜撰出来的,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那之后?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子午谷奇谋是的确存在的,在《魏略》里就能查到,不过原文是这样:

“闻夏侯楙(时镇长安)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但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注引《魏略》。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而诸葛亮与魏延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也引起后世史学家的浓厚兴趣,甚至为此争论不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魏延献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乃“奇谋”,若是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假如诸葛亮采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经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近乎胆小,最后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另一些史学家则选择支持诸葛亮“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的战略,认为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虽然听上去觉得是个好战略,但其可行性极小,小到近乎没有成功的希望。

其中,反对的理由主要有四条:第一,子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没有及时走出子午谷,反而被魏军卡住了谷口,轻则劳而无功被迫撤退,重则全军覆没战死沙场。第二,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未必会弃城而逃,就算是驸马,做了逃将也难逃重罪。第三,魏延就算率领奇兵攻下了长安,也未必能守住,最后只会被魏军抢占回去。第四,万一战略失败,相对于魏军来说,会对士气与兵力本就不高的蜀军造成很大的影响。

那么这四点质疑有没有依据呢?我先不发表自己的观点,诸位接着往下看。

上一篇:奕詝

下一篇:李耳活了多少岁